“广州市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成果展示系列活动第4场
12月13日上午,GAI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教师素养提升——广州市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成果展示系列活动第4场在广东华侨中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广州市远程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履行广州市“市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主办,广东华侨中学支持协办。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广州市远程培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海,华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余红,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网络学院院长贾汇亮及广东华侨中学、番禺区大龙中学领导和相关教师等出席了活动。
活动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讨课、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专题案例分享、专家视点等环节,以教学应用为导向,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丰富教学教研的实践交流,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助推广州数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活动开始,广东华侨中学副校长武四海致欢迎辞。武校长表示,华侨中学依托“普通高中+港澳子弟班+国际课程班”三驾马车并驱的办学新格局,自2022年被评为首批广州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校以来,学校致力于将数智技术与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推动了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能。
广东华侨中学武四海副校长致欢迎辞
广东华侨中学谢惠老师以高一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5单元主题拓展阅读》一课为例,现场为大家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观摩课。谢老师针对高中学段的需求与特点,利用GAI赋能文本二次开发,高效整合教材内外阅读语篇,编创指向高考的单元阅读作业,实现了视觉和听觉结合的多模态输入教学,同时丰富评价手段,人机共评学生输出作品,为教学提供了即时反馈。
谢惠老师《必修一unit5单元主题拓展阅读》现场观摩课
专题分享环节中,广东华侨中学麦剑文副校长作《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教学变革,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分享。麦校认为,在教育教学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个性化学习支持”“疑难解答指导”“教学资源生成”“思维灵感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活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在“促进深度学习,夯实核心素养”“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践行因材施教”“助推项目研发,锤炼思维提升”“赋能教师备课,助力教学变革”“助力评测改进,驱动教研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麦剑文副校长作专题分享
广东华侨中学数学科刘颖莹老师基于《基于智慧课堂的GAI赋能高中数学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究——以“贝叶斯公式与人工智能”为例》,以贝叶斯公式为载体,融合智慧课堂与GAI技术,通过情境化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案例荣获2024年广东省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融合创新案例一等奖,并在教育帮扶地区辐射推广,进一步深化了GAI赋能教学的应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刘颖莹老师作案例分享
广东华侨中学语文科黄曦雯老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项目式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五单元写作为例》的分享中,引出了“该课文为事物说明文,在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激昂澎湃的情感抒发,如何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的教学难题,并结合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运用数智技术设计“写作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学形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说明文缜密的思维、严谨的语言,以及理性语言背后深厚的情感。
黄曦雯老师作案例分享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朱静君老师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实践》的专题分享。活动现场,朱老师展示了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赋能课堂教学。她强调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和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通过GAI技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想象力,以及提高教学设计效率的有效方法。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朱静君老师作专题分享
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华侨中学老师庄小云现场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人工智能项目研发》。庄老师指出,在21世纪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对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为高中人工智能项目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偏好以及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即时反馈,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庄小云老师作案例分享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余红副教授、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网络学院贾汇亮教授、广东华侨中学英语林晓莹科长对以上几位老师的案例分享活动进行了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分享老师们的高素质,认为磨砺才能给老师们带来成长,并依次对六位老师的案例进行了亮点总结。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余红副教授认为,谢惠老师的研讨课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文本二次开发,具有效果、效率与挑战性,能让学生高投入高认知地学习。课堂上,老师与人工智能形成实践共同体,产生教学智慧,体现人机共生思维,启发教学设计、编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等,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活动中其他老师的案例分享体现了生成人工智能在中学各学科的应用,实现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转型,重塑教师角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余红副教授作案例点评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网络学院贾汇亮教授指出,学校将人工智能与高中、初中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持续推进难能可贵,虽面临高考压力,但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中教育教学提供新路径,激发了学生新兴趣。本次活动的研讨课和案例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效文本处理、多模态信息加工、生成数字资源、人机对话、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对比评价学习成果等方面的良好应用,构建人机共同学习与教学的新生态。同时,贾教授希望老师们进一步在生成性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从技术赋能转向智能创新,从人机共教过渡到人机共学,平衡优化人工智能应用与学生独立思考关系。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网络学院贾汇亮教授作案例点评
广东华侨中学英语科林晓莹科长在点评中指出谢惠老师研讨课三大亮点:一是构思巧妙,单元主题围绕语言发展与学习展开,阅读拓展课选取了契合学生认知的切入点:围绕学习语言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展开。前置作业的三篇文本皆源自课本和教辅,主题相关且有机联系。阅读习题借助 AI 赋能,根据高考题型设计并由谢老师审核修改;二是铺垫到位,前置作业为学生提供语料输入,经AI把语料生成重点词块,并二次开发为听力文本在课堂上使用,实现了学生从读到听的多模态学习转变。阅读课上还使用了思维导图整理前置作业文本的信息,实现了知识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转变;三是评价落实,谢老师课堂上关注学生表现并及时反馈鼓励,还利用 AI 进行对比评价。在输出活动中设计了角色转换,让学生以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输出。并给出了活动的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自评与 AI 评价相结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和润色,使得评价更及时、全面和高效。
广东华侨中学英语科长林晓莹老师作案例点评
活动最后,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曾海院长作总结讲话。曾海院长指出本次活动成果丰富、展现精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学校在教学管理、课堂转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课堂教学聚焦相关领域呈现多元特点,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教师专业与数字素养也得到了充分提升。曾海院长表示,广州市自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主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以来,在广州市教育局统筹指导下,广州开放大学作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各实验区、实验校和实验教育集团全体策群策力,成绩亮眼,入选了教育部典型案例。
曾海院长希望,下一阶段各试点单位以项目为抓手,在活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中不断深耕探索,力争形成新技术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凝练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广州模式”,打造人工智能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州样板”。
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曾海院长总结发言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