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会议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份文件,打出了一套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素养提升、育人赋能的“组合拳”。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数字经济强省,必须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据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介绍,今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广东先行先试,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两大“素养框架”方面,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则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广东注重系统推进,打出了AI教育“组合拳”,努力让人工智能教育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
上下滑动可查阅《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